前不久,据媒体报道,埃及与韩国就采购100架FA-50轻型战机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,两国未来将会开展更广泛合作。此前,双方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——2023年,韩国韩华防务公司与埃及签署价值16.6亿美元协议,出口K9自行榴弹炮等武器装备。这次战机采购计划若能顺利实施,将对埃及空军装备建设产生较大影响。
近年来,埃及空军一直寻求更新机队老旧机型。早在2022年,埃及与韩国已明确关于FA-50轻型战机的合作与采购意向。在之后的埃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,韩国空军“黑鹰”特技飞行表演队特意驾驶FA-50战机参加。随后,双方持续推进相关合作事宜。
在国际众多战机中,埃及空军为何将目光聚焦到韩国FA-50上?这款战机性能如何?这一采购案能否真正落地?请看本文解读。
韩FA-50战机打开埃及军贸市场
■周 韵
韩国FA-50战机。资料图片
采购韩国战机契合埃及空军多重需求
军事实力的背后离不开武器装备的支撑。埃及空军成立于1937年,在北非地区作战实力较强,其背后离不开多次装备采购与更新。
二战期间,埃及空军就开始重视武器装备发展。20世纪50年代,埃及购入多型米格战机,作战能力明显提升。20世纪70年代,埃及购入“阿尔法”喷气式战机。之后,埃及空军又列装了F-16、“幻影”2000以及米格-29M等机型。在一段时间里,这些战机满足了埃及空军作战与训练需求。
不过,埃及空军装备呈现复杂多元现状,相当多的老旧战机已接近退役或在超期服役,其性能上的代差劣势也越来越明显,不仅影响埃及空军执行任务效率,还削弱了应对潜在威胁能力。
为了改变这一局面,近年来埃及积极寻求新战机采购项目,试图逐步实现机队更新换代。自2020年起,埃及推出一项先进教练机采购计划,最初目标是在2023年选定合适机型,并计划购买约70架战机。但考虑到要完成对“幻影”V和“幻影”2000战机的全面替换,埃及空军实际所需战机数量可能达到100架。
韩国FA-50战机的出现,恰好契合埃及空军的现实需求。FA-50并非国际军贸市场的“新面孔”,这款由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(KAI)与美国洛马公司联合研发的双座超声速轻型攻击机,是以T-50“金鹰”高级教练机为基础打造而来。
从技术参数上看,最先进的FA-50 Block 20战机,机身长约13米,翼展9米多,最高飞行速度达1.5马赫;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,提升战机探测和目标识别能力;装备地面防撞系统,具有地形跟踪功能等,增强复杂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。KAI表示,未来FA-50还将进一步升级,可能研发出无人型号,可与KF-21战机平台集成,这让埃及空军看到FA-50的未来发展潜力。
在世界军贸市场上,武器装备性能参数并非唯一的采购要素,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不容忽视。自1978年签署《戴维营协议》后,埃及与美国关系日益密切,选择韩国FA-50而非其他国家战机,此举既能更新先进装备又不会动摇与美国的传统安全关系,可视为一种战略避险。
韩国作为美国军事盟友,其武器系统包含大量美国技术,埃及购买韩国武器并不会过于刺激美国。此前,埃及曾因美国方面压力被迫放弃采购俄罗斯苏-35战机。
不过,真正打动埃及的可能是FA-50双重角色定位——既可以作为教练机培训飞行员,又能执行对空、对地作战任务。
当前,埃及空军教练机面临严重老化问题。作为高级教练机,FA-50的飞控系统与埃及现役约200架F-16战机高度相似,部分零部件通用率高达70%,这一特点对于装备来源多元、后勤保障复杂的埃及空军而言优势显著。采购FA-50可以减轻后勤保障工作压力,在供应链、成本控制和团队培养等方面带来诸多便利。
此外,较高的效费比是FA-50的另一特色。FA-50的单价仅约4000万美元,远低于同类西方战机。全寿命周期成本更具优势——每小时运营成本不足4000美元,低于现代主力战机。韩国还承诺提供全面的战术训练支持,为埃及培训飞行员和维修技师。这种“一站式服务”大幅降低用户国运营门槛。
韩国采用有效营销策略撬动军贸格局
军售并非武器装备点对点的单方向流动,而会起到一定的外围辐射影响。埃及采购FA-50战机订单如若落地,可能会使韩国成功打开非洲军贸市场。一直以来,中东高端军贸市场长期被美俄欧等国军工企业垄断,如今韩国军工异军突起,以特有市场策略撬动传统军贸格局。
韩国国内市场体量有限,无法依靠本国军队分摊军工体系建设成本。因此,要维持本国军工体系,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国外订单,甚至不惜“赔本赚吆喝”。韩国军工企业采用有效营销策略:低价销售、技术转让、本地化生产。以FA-50战机出口为例,前36架由韩国制造,剩余64架将在埃及本土组装,这种合作方式既能降低采购国的初始成本投入,又可以通过技术转移绑定长期供应链。
此类策略并非FA-50战机独有。2022年,韩国向波兰出售了180辆K2坦克和212门K9自行榴弹炮。这次采购协议还包含出口生产线和技术授权,总价远低于欧美同类装备价格。马来西亚采购的18架FA-50战机订单中仅4架由韩国生产,其余14架在马来西亚本土完成组装。这种“技术换市场”的商业逻辑,使得韩国军工在波兰、马来西亚等国构建起辐射区域的产业链网络。
埃及若引入FA-50生产线,将成为韩国军工在非洲的技术展示窗口。正如韩国向尼日利亚交付二手虎头海雕级巡逻艇时,附带的技术培训和维护协议,实际是埋下“影响力换市场”的伏笔。这种模式在东南亚国家同样奏效,马来西亚被定位为FA-50的区域维护中心后,印度尼西亚、泰国等国的采购意向明显升温。
近年来,韩国军品出口量成绩出色。2014年,KAI以4.2亿美元价格向菲律宾出口首批12架FA-50战机,成为韩国战机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开端。2022年,波兰一次性签下48架FA-50战机订单,合同总额约30亿美元,创下该机型出口纪录。KAI借此在2023年销售额升至3.8万亿韩元。截至目前,FA-50战机已成功进入菲律宾、伊拉克、波兰、马来西亚等国市场。
韩国更是将军售纳入国家战略层面,提出“全球中枢国家”目标,计划到2027年韩国跻身全球第四大军火出口国。为此,韩国不仅向波兰、澳大利亚等国出口装备,还通过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、入股罗马尼亚军工企业等方式,构建“本土化生产+区域化服务”全球网络。这种独特销售策略,使韩国在全球武器出口市场的占有率从2012年到2016年的1%,增至2017年到2021年的2.8%。
可以说,韩国军工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将商业逻辑注入军贸体系,用资本杠杆撬动传统军贸格局。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发挥作用,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自主、市场分散与地缘平衡之间找到新支点。
100架FA-50战机能否“落地”尚有变数
看似亮眼的军贸出口数据,背后也掩盖不了FA-50战机暴露出的诸多问题。自2014年购入12架FA-50战机后,菲律宾空军发现该机需要频繁维护才能保证正常飞行任务需要,实际出勤率不足50%,通常只有5架可以正常起飞。在多架FA-50“趴窝”后,菲律宾空军曾多次要求韩方提供备件,却被韩国以备件不足为由拒绝。
2017年,菲律宾在马拉维市开展反恐行动,FA-50战机在行动中发生误炸,导致11名士兵死亡。之所以发生此类事故,是因为FA-50战机性能局限性大,需在低空巡航锁定敌人后才可以实施精准打击,这意味着它将直面地面高射机枪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威胁。今年3月,菲律宾空军一架FA-50战机执行战术行动时坠毁,机上2名飞行员遇难,引发外界广泛关注。菲律宾空军随后停飞了全部同型号战机。
菲律宾原本已与韩国就引进第二批12架FA-50战机进行谈判,总价约6.8亿美元的合同计划于今年上半年签署。如今事故发生后,无疑给谈判蒙上阴影,菲律宾对是否继续采购该机型持谨慎态度。
可靠性是装备战斗力的基础。再先进的纸面数据,若战机无法稳定起降、执行作战任务,终将成为摆设。FA-50战机频发故障,难免让埃及军方心生疑虑。
值得关注的是,FA-50战机虽然研制时间在21世纪初,但其最大载弹量仅为4.5吨,作战半径400多公里(改进后约为600公里)。此外,该机型不具备隐身能力,也没有先进电子战系统和信息融合系统。有专家直言,即便未来升级相控阵雷达系统和超视距导弹,FA-50也很难与四代半或者五代机匹敌。
核心技术自主权缺失是更深层的隐患。韩国对外宣称,FA-50战机是自主改装升级,但其设计制造仍要依赖西方技术援助,很多关键部件购自欧美国家,韩国并无技术完全掌控权,这种技术依赖导致出口时屡遭他国干涉。2020年,韩国回绝了阿根廷有关FA-50战机的采购计划。当时,英国政府对阿根廷下达“封锁令”,禁止相关国家向阿根廷出售采用英国技术的军工产品,而FA-50战机的关键组件中有6个来自英国。
掌握不了核心技术,如同出售没有钥匙的箱包,必然会受制于人。韩国提供的本土化生产承诺,表面迎合埃及国防自主的雄心,但图纸只能由他国提供。
即便在埃及实现本土组装,核心技术转移依然受限。所谓的“技术转让”更多停留在装配环节,而非真正的研发能力建设。组装线不等于创新链,真正的自主创新能力,远非“复制加工”可以企及。
实战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、军工产业的展示台。近年来,几场局部冲突中的空战,极大震撼了依赖宣传册的军贸评估体系,全球买家开始用实战表现而非“纸面数据”评估装备性能。这种转变对缺乏实战检验的FA-50战机提出严峻挑战。可以说,尽管埃及已宣布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,但合同尚未最终敲定,非洲国家的军购历来充满变数,军贸合同上的签名,往往是漫长博弈的起点,而非终点。
一个国家空军力量须与它所面临的安全挑战相匹配。对埃及而言,FA-50战机还难以独立承担应对复杂地区安全形势的重任,即使最终引进该机型,也不意味着其放弃更先进战机的选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