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军网系列微视频《向百年·向胜利》展示官兵胜战风采——
不同的战位 一样的目标
■姚欣彤
近期,中国军网推出系列微视频《向百年·向胜利》。该片分为《凭澜》《淬羽》《胜算》《仗剑》4集,于细微之处凝聚军种特色,分别讲述海军声呐兵、空军战斗机飞行员、陆军炮兵瞄准手、火箭军发射车驾驶员这4个不同兵种战位上的官兵,为了胜利精武强能的故事。
故事脚本聚焦人民军队“向百年·向胜利”这一主旨,将岗位纪实与故事写意有机融合,展现兵种特色,讲述兵种故事。如《凭澜》讲述海军声呐兵在变幻莫测的大洋混响中精准捕捉目标,破译深蓝密语的日常。“深海没有光,声音是另一种眼睛”,该片将深海黑暗环境下,声呐兵的敏锐听觉和专业技能演绎成为“另一种眼睛”,展现声呐兵以声为眸洞穿迷雾、以耳为盾守护海疆的青春担当。《淬羽》也采用了类似手法。片中,“羽”这一意象与“鹰”这一意象相互呼应。“在成为‘鹰’的路上,我的‘跌倒’比‘腾空’更多”,该片揭示了飞行员成长之路的坎坷——需历经无数次跌倒与失败待“羽”新生,方能驾驶战机翱翔于蓝天。观众能够从中看到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进阶。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里,凭借顽强毅力,历经淬炼,成长为“雄鹰”。
系列微视频视听语言衔接紧凑,拍摄手法和声音设计张弛有度,将战斗精神浓缩于每一帧画面、每一段音符之中,为观众构建起如临其境的在场感。如在《凭澜》中,声呐兵严子祥监听声音时,镜头聚焦他紧蹙的眉头与专注的眼神,不时切换至声呐设备屏幕上跳动的声波图谱。与此同时,冷色调光线笼罩内舱,深海之中不同的声音交替响起,其中有深海生灵,也有潜藏的威胁。细腻的镜头语言将暗海中突发情况带来的紧张氛围展现得非常逼真,侧面烘托出声呐兵的毅力和斗志。《仗剑》一集有异曲同工之妙,让观众感受到火箭军发射车驾驶员的胜战决心。他们驾驶着发射车,在黑暗中行驶。微光灯下,镜头捕捉到他们星星点点的车灯像“萤火虫”一样点亮了前行的道路。在《淬羽》中,飞行员徐晓武训练时,离心机高速旋转的“嗡嗡”声与他在极限状态下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听觉空间,有效强化了作品的在场感。
该片叙事逻辑均以小见大,深入浅出的笔触形成内在统一。如《胜算》中多次强调“弹痕”这一细节,每一道弹痕都是官兵无数次校准与击发的见证,记录着官兵从青涩到熟练、从理论到实战的跨越。这些“弹痕”,不仅是物理上的痕迹,更是他们心中对胜利的渴望。慢镜头回放炮弹划过天际的瞬间,配合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描摹了炮兵瞄准手在复杂地形与恶劣天气下,仍能精准命中目标的非凡技能。《仗剑》中,着重点出火箭军发射车驾驶员的“方向盘”这一微小切面,手握发射车的“剑柄”,随时准备亮剑出鞘,在战场上给予敌人致命一击。在幽深的隧道中,发射车的灯光划破黑暗,宛如官兵凌厉的眼神,直视前方未知的战场。一句“长剑在手、锋芒所向,使命必达、无往不胜”,不仅是对火箭军发射车驾驶员精湛技能的赞美,更是对“大国长剑”震撼力量的生动诠释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片有一个共性特点:每集结尾都聚焦“向百年·向胜利”主题,将一开始的小切口讲故事,层层递进到主题基调的升华,在视听架构上形成逻辑闭合。如《淬羽》片尾《我爱祖国的蓝天》这首空军特色军歌响起时,战斗机冲上云霄,让观众的情感得到升华。再如,《仗剑》片尾选用《火箭军进行曲》渲染气氛收束,此时画面叠印战略导弹部队历次受阅画面,让“大国重器”的成长历程跃然荧屏,使得火箭军发射车驾驶员的爱国热忱和家国情愫在视频之外延展。《胜算》则选用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》收尾,当旋律响起,战火纷飞年代和新时代的奋斗征程,回荡在跨越时空的胜战对话之中。
系列微视频《向百年·向胜利》在一帧帧画面、一句句台词间展现了不同军兵种的作战特色和面临的时代挑战,映照出官兵的坚韧意志与家国情怀,从不同侧面展现人民军队砥砺前行、矢志打赢的壮阔画卷,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,感受到中国军人不畏艰难、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。
技术支持:马 双、吕欣彤